一、项目背景与测试挑战
北京印刷学院于 2016 年启动 “千万级类脑计算处理器功能芯片及相关核心技术研究” 项目(招标编号:BJJF-2016-441),核心目标是研发具备高密度神经元模拟能力的类脑芯片。该芯片采用忆阻器(RRAM)突触阵列结构,包含超过 1000 万个人工神经元节点,面临三大测试难题:
- 多节点同步测试:8×8 突触阵列需拆分测试,传统设备效率低下
- 微电流信号捕捉:突触导通电流低至飞安级(fA),需超高精度测量
- 定位精度要求:神经元电极间距仅 5μm,探针接触误差需≤3μm
项目最终以 7.5 万元采购台湾奕叶国际 PEH-4 型探针台,与半导体分析仪等设备组建测试系统,解决上述挑战。
二、奕叶 PEH-4 探针台核心适配性设计
(一)硬件参数与类脑芯片测试需求匹配
(二)系统集成方案
PEH-4 通过同轴线缆与半导体分析仪(电流测量分辨率 0.1fA,精度 10fA)联动,构建 “探针接触 - 信号激励 - 微电流采集” 闭环。其中:
- 采用管状夹具固定探针,减少电磁干扰
- 屏蔽箱设计降低环境噪声,保障飞安级信号测量
- 支持 PCI 总线扩展,可接入矩阵开关实现多通道并行测试
三、关键测试场景与数据成果
(一)突触阵列功能验证
在 4×4 忆阻器突触阵列测试中,PEH-4 实现以下突破:
- 高效测试流程:通过 100X 显微镜定位后,探针 3μm 步进精度确保一次性接触 4 个突触节点,将单阵列测试时间从传统设备的 20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,效率提升 60%
- 精准参数测量:成功捕捉突触导通 / 关断态电流(分别为 2.3nA 和 15.8fA),测量误差≤5%,验证了忆阻器的阻变特性
- 串扰抑制测试:通过独立真空吸附控制分区测试,发现 BL(位线)串扰电压≤20μV,满足设计阈值
(二)神经元响应特性测试
针对芯片中的 1T1M(晶体管 - 忆阻器)结构神经元:
- 利用探针台的微电压激励功能(0-200V 可调),模拟神经脉冲信号
- 测得神经元激活延迟为 120ns,时序抖动 ±3ns,符合实时性要求
- 连续 1000 次循环测试中,探针接触稳定性达 99.8%,无因定位偏差导致的测试失效
四、应用价值与项目影响
- 研发效率提升:PEH-4 的多通道适配能力使千万级节点芯片的测试周期从 6 个月压缩至 3.5 个月
- 成本控制成效:单台设备 7.5 万元投入,相比进口同类设备(均价 20 万元)降低 62.5% 采购成本
- 技术突破支撑:测试数据为优化突触阵列布局提供依据,使芯片功耗降低至传统 CMOS 架构的 1/500(据神经形态硬件测试标准)
该项目最终于 2018 年完成千万级类脑芯片原型开发,相关测试方法已纳入《神经形态硬件测试规范》参考案例。
上一篇:奕叶射频探针台在通信芯片领域的测试案例
下一篇:没有了